前言:體委會近日將與中華職棒各球團高層協商,希望達成若干重要協議。推測體委會的策略是「胡蘿蔔與棒子」交互運用,以繼續撥予替代役球員、編列補助經費,來協助中職建立二軍、落實屬地主義,走向健全發展。
站在中職立場,當然希望繼續維持穩定兵源,況且經濟不景氣,能獲得政府實質奧援當然更理想。只是中職部分球團在建立二軍、認養球場等方面誠意不足,尤其不願再增加開銷,雙方勢必要經過一番折衝。體委會、中職合作已成形,反觀掌管業餘棒運的中華棒協在這議題上已被「邊緣化」。儘管一再呼籲開會檢討5年代訓結果,並主張恢復國訓隊,但並未得到回應,頗有犬吠火車的無奈!
中職代訓替代役球員5年屆滿,自然希望繼續維持穩固兵源,棒協則以中職並未有效落實二軍制度為由,主張替代役球員回歸國訓隊。不過中職認為,各隊都有不少主力球員是經由代訓培養出來的,怎能說成效不彰?
中職從2004年開始代訓替代役球員,5年來共進行7次代訓球員選秀,總計197人。把已解散的米迪亞暴龍與中信鯨隊算在內,6隊歷年平均分到30到33名替代役球員。
去年底有35位替代役球員參加選秀,扣除31人還在服兵役,2人尚未確定加入職棒,中職5年來共與93人簽約,超過已退伍人數166人的一半,是中職補充新血的來源。
加入職棒的代訓球員或許不是個個都是好手,卻也不乏具有即戰力的主將,如熊隊林智勝、徐余偉、蔡英峰、吳偲佑,獅隊林岳平、高國慶,前誠泰隊林恩宇、周思齊,象隊王勝偉、曾嘉敏,牛隊林其緯、蔡明晉、張建銘,前鯨隊倪福德、杜章偉等都是。
不過目前在各隊挑大樑的替代役出身球員,大都在業餘時期就是佼佼者,真正透過代訓培養出的好手並不算多。解決的辦法是成立二軍,讓球員增加磨練機會,可惜就是有球隊不願投資用心籌組二軍。
「大家都知道成立二軍可以培養更多球員,但有人嗎?是不是所有人資質都很整齊?以這幾年二軍投入最多的熊隊和獅隊來說,他們一年花在代訓球員身上兩千多萬元,可是沒多少人成為主力球員,不符合投資效益。」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領隊這樣說。
這位領隊說,替代役球員在代訓期間透過訓練及觀念灌輸,一進職棒就可比賽,沒有適應問題,代訓制度絕對有正面效果。可是各隊在投入大量資源成立二軍前必須思考一個問題,就是二軍要有日後成為職棒球員的資質,而非照單全收。
換句話說,中職當然仍需頂尖的替代役球員加入,但有球隊對建立二軍並不熱中,代訓太多替代役球員反而會形成負擔。
「要解決資質不齊的困境,應放寬代訓球員的限制;不妨開放有潛力的青棒球員加入,一旦人多、素質整齊了,相信所有球隊就會全心經營二軍。」這位領隊又把青棒球員扯進來,其實最大的關鍵應該是要有誠意,才能跨出第一步。
以上資訊來自中時電子報
歡迎你的參觀
- Dec 24 Wed 2008 08:40
代訓制度 中職只挑頂尖的 獅熊成立二軍 其他興趣缺缺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